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需克服三大障碍
发布时间:2019-03-13
冷链物流被重视的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也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生鲜食品市场的火爆便是佐证。然而,我国食品的保质保鲜状况并不乐观。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在我国的农产品中,仅果蔬一类,每年的损失额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不仅影响农户与商家的多方利益,而且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我国目前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而欧美的冷链流通率可达95%以上。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需克服三大障碍
 
一,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以冷库为例,我国冷库容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10742 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我国的人均冷库容量却与冷库总容量呈倒挂态势。2016 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 立方米,而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高达0.96 立方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43 立方米。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冷链基础设施相对分布较多,然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
 
不可否认的是,冷链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初始投资成本巨大,而这种投资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盈利能力总是较低的。因此,仅靠民间资本力量很难实现快速发展与完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初期,大多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冷库等大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冷链市场尚无统一的规范标准。
 
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加之冷链运输货品种类繁杂,各地对于冷库、车辆的规范化要求差异大,对冷链行业的标准设立而言也是一种障碍。从本质上来看,冷链是通过集约化、标准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所以前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政策都亟需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冷链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步。
 
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目前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导致“断链”现象严重,冷链腐损率较高。在新零售热潮下,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得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进而通过技术集成化、信息系统化、装备智能化、运作集约化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尽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国家的重视与企业的发力,让人们看到了新零售时代里冷链的盛宴已经在路上。未来,冷链物流将会如何发展,广大消费者们又能获得哪些全新体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冷藏设备是保障大众消费食品、鲜花、饮料、酒水、水果、蔬菜、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全程冷链服务的重要环节,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展现了出来。如果把我国的冷链产业比作是一扇还未开启的大门。那么冷库的建设毫无疑问便是那把*关键的钥匙,也是这一切的基础。
 
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而渐渐建立起来,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再生产、贮藏、运输、销售、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因此低温冷库建设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
 
在进入绿色经济的新形式下,多家物流有限公司立足于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受著重重考验;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汇集中西文化,汲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制定出新的创业目标。以“优质服务,求实创新,诚信为本”为宗旨,不断提高物流运作的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找冷链受到广大客户一致好评,成为许多著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